第十六届中铸协艺术铸造年会在铜陵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31

作者:中铸协

浏览量:5

熔古铸今,铜承万象。乘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东风,响应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时代召唤,2025年10月31日,以“匠心传承,创新共生”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年会,在安徽铜陵这座以火淬金、以铜为脉的千年工坊名城光华绽放。古老匠心与现代创新共赴新约,在传承与革新的交融中,共同谱写行业新质发展的时代篇章。

1762136404709062.jpg

金砖国家铸造业联合会会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中国铸造协会会长张立波,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铜陵市政府副市长杨如松,原铜陵市政府二级巡视员牛爱平,铜陵市政府副秘书长刘胜国,铜陵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直刚,杭州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军岷,广州美术学院专任教师李瀛龙,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杨军昌,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孙鸿雁,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主任那玥,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文旅产办主任陈华,铜陵市招商局服务中心副主任章涛,铜陵市铜官区政府副区长蒋业军,以及中铸协艺术铸造分会理事、会员单位代表,行业专家和广大艺术铸造企业,铜陵市铜艺商会、铜陵市铜文化研究会、铜陵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新老朋友们齐聚一堂,聚焦前沿、分享智慧、凝聚共识,共同擘画中国艺术铸造事业迈向高质量与创新引领的崭新未来。

1762136414770448.jpg

年会开幕式由中国铸造协会总工程师、艺术铸造分会秘书长袁亚娟主持。

艺术铸造,是艺术审美与工业技术的深度对话,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制造的战略融合。它承续五千载文明薪火,与华夏脉搏共振,既为工业实力赋能,亦为文化史册铸魂。在文化兴国与制造强国的时代浪潮下,强劲的经济动能、日新的城市图景、蓬勃的文化消费与通达的全球视野,共同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着澎湃活力,开辟着崭新境界。铜陵,作为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青铜文化的血脉在此生生不息。本届年会选址于此,与铜陵中国青铜文化节同频共振,既是向千年铸艺文明的深情致敬,更是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深远谋划。

1762136419948616.png

中国铸造协会会长张立波以热情洋溢的致辞为本届年会开启大幕。他紧扣“匠心传承,创新共生”的年度主题展开深刻阐释:既要铭记古人智慧,恪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不绝薪火;更须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借科技之力驱动进步,凭融合思路开拓未来;同时他还介绍了年会的丰富议程,并期待与会代表通过深度交流、成果分享与趋势探讨,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共同为我国艺术铸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动能。

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分会已伴中国艺术铸造事业走过二十八载峥嵘。二十八年来,分会始终聚力行业、勇担使命:以创新为帆引领技术突破,以融合为径促进技艺升级,以文化为根传承铸艺薪火,以平台为桥凝聚发展合力,以服务为本赋能会员成长,全方位推动中国艺术铸造行业向繁荣、创新、可持续的未来坚实迈进。

1762136426903015.jpg

值此新老理事会交接与艺术铸造年会开幕之际,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分会第七届理事会当值理事长陈欢在致辞中,代表分会第七届理事会向与会代表进行工作介绍。他回顾了过去四年间,分会在中铸协总会领导下,在夯实组织根基、优化理事会建设、聚焦会员需求、提升服务效能、深化行业调研、把握发展脉络、重视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的扎实工作与持续努力,并期待在第八届理事会的带领与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铸就艺术铸造事业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致辞环节后,大会举行了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分会理事长轮值仪式。

1762136436854931.jpg

第七届理事会在任期内履职尽责,以扎实行动推动分会工作提质增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仪式现场,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陈欢将象征责任与使命的理事长当值牌匾郑重交予第八届理事会第一任当值理事长、南京晨光艺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士高,完成了这一具有传承意义的交接,相信在徐士高理事长及第八届理事会的带领下,艺术铸造分会必将继往开来,谱写行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根据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发布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评比表彰项目清单》(民政部公告第581号),中铸协获批在行业内开展“中国铸造行业综合竞争力优势企业”评比表彰活动,旨在树立行业典范,推动整体竞争力提升。

1762136457635193.jpg

为彰显示范效应、激发创新热情,年会开幕式现场举行了“艺术铸造分行业综合竞争力优势企业评选启动仪式”,中国铸造协会会长张立波与艺术铸造分会新当选的第八届理事会的五位理事长——杭州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军岷、南京晨光艺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士高、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卫恩科、山东华艺雕塑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绍相、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董事长赵敏共同登台启动活动。

当前,中国艺术铸造正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既承载着传承千年技艺的厚重使命,也面临着开拓新局的重大机遇,融合多元工艺、跨界多种材质、汇聚不同流派的作品层出不穷,展现出行业蓬勃的创新活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期待更多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勇立潮头,共同引领中国艺术铸造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新阶段!

1762136464115502.jpg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届年会的召开,还牵动着一位行业前辈的深情关切,他便是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分会首任主任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谭德睿先生。刚刚度过90岁诞辰的谭老,因故无法亲临年会,但却始终心系行业发展,特为年会发来贺信,并呼吁分会要凝聚专家与企业力量,协同攻坚克难、共谋发展。谭老对本次年会的议题方向给予了高度赞赏,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贺信由其徒弟、铜陵市铜艺商会会长胡文明代为宣读。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植根中华文明沃土,把握信息时代浪潮,发展具有强大引领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艺术铸造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在中国和平崛起与文化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艺术铸造必须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实现与文化产业、数字经济、绿色制造的共生共荣,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仪式环节后,围绕“传承创新”“先进技术”“案例分享”的12场高质量主旨报告徐徐展开,为整场盛会注入深度思考与前沿洞见。

1762136475943481.jpg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艺术铸造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一任当值理事长、南京晨光艺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士高主持。

1762136488513518.jpg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在题为《工业美学与文化定价》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工业美学的五大维度、产品定价的主要方法与文化定价的由来和组成。通过对比中外制造溢价能力,他指明了产品文化提升的路径,并就工美产业发展形势、现实挑战提出了深刻洞见与发展建议。

1762136493670407.jpg

立足铜陵“铜产业与铜文化”的双核心地位优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在题为《开启铜艺术走进生活的新时代》的报告中,构建了“创意—创造—创新”的核心发展逻辑,以铜陵为实践样本,通过萃取文化基因、贯通产业链条、推动教产融合、融入生活场景,着力塑造彰显简约大气、自信担当的中国式现代化审美风格;系统梳理了铜艺术千年演进脉络,精准提炼其“刚柔并济、雅俗共赏”的材质灵魂,并紧扣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崛起的消费趋势,深刻指出铜艺术在承载“文化质感生活”“个性情感消费”与“绿色健康家居”方面的巨大潜力。

1762136498838541.jpg

铜,承载中华文明千年脉络,却曾因时代变迁面临传承危机。杭州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军岷在题为《让铜回家——非遗工艺的品牌化破局之路》的报告中,分享其作为朱家第五代传人的创新实践。他承续祖艺,与父亲朱炳仁共推铜艺复兴,不仅打造百余铜建筑,更开创熔铜艺术,推动铜艺步入纯美之境。他践行“让铜回家”理念,作品屡作国礼;并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销售体系、创办全国非遗铜学堂,为铜艺传承与品牌化发展开辟新路径。

1762136503532272.jpg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卫恩科在题为《宇达青铜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之路》的报告中,基于企业实践提出双轮驱动路径:一是以工文旅融合创建沉浸式场景体验空间;二是创新文化产业新业态,深化产业升级。

1762136508237653.jpg

关于传统工艺的创新已有很多研究,但并非所有的创新都是颠覆式的。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李瀛龙带来的题为《传统工艺的颠覆式创新:以透珐琅工艺实践为例》的报告,以透光珐琅工艺为例,从一名工艺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从知识积累到知识创造的实践研究全过程,并结合实验性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将传统工艺转化为推动教学方法全面革新的思维力量。

1762136512284980.jpg

下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艺术铸造分会第八届理事会轮值理事长、山东华艺雕塑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绍相主持。

1762136516216680.jpg

古代文物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技艺,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间推移,其材质会发生物理与化学变化,使文物成为承载历史信息却状态敏感脆弱的“古代材料”。因此,文物保护与研究是一项高度专业化且跨学科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杨军昌在题为《基于材料科学的考古研究(材料考古学)——以出土黄金饰件为例》的报告中,聚焦出土黄金文物,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团队”的研究实践为例,展示如何通过材料科学与现代分析技术,深入解析其微观结构、成分组成及制作工艺。

1762136522244039.jpg

焚失法是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重要阶段,该技艺由赵敏挖掘研究恢复,先后于2021年、2022年入选铜陵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写真铜艺”是焚失法的创新延伸,2022年,记录相关研究成果与作品的专著《写真铜艺——中国古代青铜焚失法铸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出版发行,“焚失法”技艺及成果获人民网、中国网、央广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董事长赵敏带来的题为《<写真铜艺>诞生记——中国古代青铜焚失法铸造技艺及作品》的报告,围绕中国古代青铜“焚失法”铸造技艺及创新成果“写真铜艺”展开,旨在呈现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历程与当代创新成就,推动其持续传播发展。

1762136527208828.jpg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孙鸿雁在题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创新——金属材料与民间工艺创新》的报告中,聚焦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新内核,以金属材料与民间工艺的深度融合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路径。他呼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通过高校材料学科与民间工坊的合作、政策对创新型工艺人才的扶持,为金属材料与民间工艺的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助力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1762136531980350.jpg

基于对艺术铸造行业的深度认知和调研,铜陵新九鼎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郑东平在题为《以美为核,向新而行——艺术铸造业的价值重构与生态跃迁》的报告中,聚焦“审美短板”“低价竞争”“无效内耗”等突出问题,提出“美学赋能+价值提升+丰富产业链”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旨在通过审美引领、艺术赋能,改变审美认识缺乏、市场低价竞争、产能过剩等行业困境,构建健康可持续的艺术铸造发展新范式。

1762136536606497.jpg

熔模精密铸造工艺管理面临多工序耦合与质量追溯难题,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成为提升稳定性与效率的关键手段。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主任那玥在题为《熔模精密铸造数字化智能化工艺管理与控制》的报告中,以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为切入点,阐述了数字化智能化工艺管理与控制的架构设计、流程重构与技术应用实践,分析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熔模铸造领域的实际应用及发展趋势。


1762136541384942.jpg

维捷(苏州)三维打印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天拾带来的题为《3D打印在艺术铸造生产中的应用》的报告,包含3D打印在艺术铸造中的应用背景、技术适配性、优势、应用案例、挑战及未来展望等内容,展望随着技术成本下降和生态完善,3D打印将成为艺术铸造行业的标配技术,推动更多兼具美学价值与工艺突破的作品问世。

1762136546658536.jpg

中国铸造协会总工程师袁亚娟在题为《艺术铸造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探》的报告中,对“艺术铸造”进行了定义,并基于其在工艺美术中的三大应用领域及生产与产品特点,提炼出“高度再现性与细节表现力、材料与表现多样性、工艺复杂性与技术性、从独件到批量的生产灵活性、耐久性与永恒性、跨学科的综合艺术”六大核心特性。报告还简要梳理了艺术铸造企业需关注的国家层面政策,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的竞争格局与艺术铸造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工艺美术品类的消费结构、市场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对艺术铸造的未来方向作出前瞻预判。

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开新。当前,文化产业正与科技深度交融。人工智能、新型交互等智能技术加速赋能文化领域,推动软件研发与装备制造迈向数字化,并催生出大量承载工业文化的物质财富、制度成果与精神结晶。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与之匹配的现代工业文化体系,任务紧迫、前景广阔。艺术铸造作为连接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文化的重要纽带,正在此进程中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1762136551169708.jpg

会场内精彩报告外,年会对艺术铸造分会10家会员单位的13件艺术作品进行了现场展示,观摩赏析之余,与会代表围绕作品理念、工艺、生产等进行着深入交流。

随着系列报告的逐一结束,一条属于当代艺术铸造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正以更坚定的步履、更璀璨的姿态,沿着“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航向,劈波斩浪,开启新章。

2025铜陵青铜文化节开幕式

1762136562370066.jpg

年会首日的议程在热烈思辨中暂告段落。作为2025铜陵青铜文化节的同期活动,与会代表当晚受邀出席了2025铜陵青铜文化节开幕式,在沉浸式感受青铜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这场“艺铸盛会”与“文化盛宴”定格下兼具专业深度与文化厚度的精彩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