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09
作者: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浏览量:74
在余暑未尽的九月,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2025武汉大会于13日至16日在武汉滨湖大厦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主办,其中国分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中国铸造协会联合承办,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英国、西班牙等多国学者参与。会议包含25项口头发表和8项海报发表,学者们围绕“青铜器制作技术与冶铸遗物研究”“材料成分、工艺复现与新技术应用”“实验方法与综合研究”三个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图1 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2025武汉大会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9月14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铸造协会会长张立波主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致欢迎辞,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内田纯子代读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会长藤丸韶八郎贺辞,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2025武汉大会实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分会会长白云翔致开幕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陈飞发表讲话。
图2 张立波主持
图3 方勤致欢迎辞
图4 内田纯子代读藤丸韶八郎贺辞
图5 白云翔致开幕辞
随后会议进入学术汇报环节。在第一部分“青铜器制作技术与冶铸遗物研究”中,多位学者报告了前沿研究成果。会议由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龙永芳副院长主持。
张昌平系统阐述了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结合技术,区分了固定式与非固定式连接方式,并强调了结合技术对大体量青铜器生产的关键作用,呼吁统一术语标准,推荐使用“铸接”“焊接”等平行且互成对照关系的概念。
王全玉关注陶范表面的精细纹饰,通过对中原地区多个遗址陶范的岩相与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遗址的陶范在材料、技术上的差异和演变,并指出侯马陶范所体现的高度标准化与技术水平,目前正通过模拟实验探索陶范精细纹饰的制作方法。
岳占伟综合研究殷墟铜罍的范线、补铸、二次浇注、“凹窝”、垫片、浇口等铸造痕迹,以及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罍范、罍模、罍芯等实物资料,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商代晚期铜罍的铸型分范方式、罍耳和耳内衔环的制作方法、罍范与芯的组装方式、垫片和浇口的问题等铸造工艺,并借助X光等技术检测青铜器内部结构。
廉海萍使用CAD建模与计算机模拟,设置腹部浇口、足底一组浇口和足底两组浇口三种浇口形式,观察不同参数设置下充型时间和铸造成功率的数据结果,分析了商代青铜鼎浇注系统的演变,论证了浇口设置与浇注条件对成形质量的显著影响。
内田纯子与合作者通过对安阳小屯出土母模的辨识与3D扫描,复原了陶范的结构与制作技法,指出母模决定着器物整体形状、装饰纹饰及把手、足部等部位的特征,这类模的使用使装饰图案能够在多个容器表面进行复制,使青铜器生产更加系统化和稳定。
刘书毓团队整理了夏商时期冶铸用坩埚与炉的资料及其检测分析结果,归纳夏商时期熔铜与青铜合金化、冶铜生产设施的总体特征,并对现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程小锋代胡刚汇报了武汉郭元咀商代铸铜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介绍了遗址建筑遗存、铸造相关遗存和冶铸遗物的基本情况,厘清了遗址年代与陶器包含的文化因素,揭示出该遗址高度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
下午的会议聚焦于“材料成分、工艺复现与新技术应用”,由西北工业大学杨军昌教授、日本九州大学铃木舞女士主持。
刘煜代张周瑜汇报了其团队对二里头遗址出土冶铸遗物的系统分析,发现遗址各时期合金类型从多元材质向稳定的铜锡铅三元合金发展,遗址与中条山地区在金属矿料资源方面仍存在交流互动,提出二里头已具备冶铜、粗铜精炼、青铜熔炼与合金化生产的完整操作链,并具备控制多来源金属资源的能力,强调探索冶铜生产规模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曹诗媛汇报了其团队对石鼓山商周墓地青铜器的科技分析,通过金相、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分析手段揭示了其合金技术与殷墟的密切联系,探讨了商周之际的矿料交流模式。
邵艳兵团队致力于中国古代鎏金工艺的成型机理研究与工艺复现,通过复制实验明确了Ag-Hg扩散层是其关键技术特征,为鎏金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亚旭介绍了三维技术在成功修复战国车马器辖軎中的应用,展示了激光扫描、结构光扫描、三维模型虚拟拼接、3D打印等新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实用价值,为车马器的考古研究提供更直观的三维数据,助力还原战国车马器的制作工艺与使用场景。
川村佳男探讨了南北朝时期响铜技术的发展及其地域性倾向,首先分析响铜容器类型构成及南北朝的差异,其后探讨青铜瓶的泥芯、蜡模制作和表面刮削等技术,从生产技术角度对南北朝时期响铜的发展进行考察。
三宫千佳团队利用3D多边形数据,对唐代青铜菩萨立像的造型特征与原型制作方法展开分析。研究显示唐代青铜菩萨立像头身比例标准,推断出用蜡板制作原型的方法,探究其铸造技法与形状特征,揭示了其写实的表现手法。
喻明玥对中国早期铜器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总结各地区早期铜器发现情况、区域技术特征及铜器起源等问题的学界主要观点,探讨铜器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张吉对湖北京山苏家垄出土春秋中期青铜器进行了合金技术与铅同位素分析,发现春秋早中期江汉地区青铜铅料转为南岭型,指出楚国的兴起和政治格局的变化对资源流通格局的深刻影响,提出资源变化先于器形、技术变化,是断代的重要依据,江汉地区春秋中期青铜器变化是广域历史变迁的体现,需从多角度理解文化、技术、资源与历史的关联。
石义秋则对江陵雨台山战国墓出土的菱格纹青铜剑进行了详细的科技分析,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3D扫描、拉曼光谱、CT等多种技术,从形貌、元素、制作工艺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发现其为铜锡二元合金且不同部位元素含量差异显著,采用“先铸剑身,再铸剑格及部分剑柄、剑首,最后焊接组装”的工艺。
9月15日上午进行了第三部分“实验方法与综合研究”的汇报。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研究员,上海博物馆廉海萍研究员分别主持会议。
江旭东研究了曾侯乙墓青铜礼器的工艺特征,强调曾侯乙墓具有持久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通过对大量器物的观察和检测,指出曾侯乙墓青铜礼器具有合金配比上铅含量低、铸造工艺采用三分范为主、使用垫片与芯撑、先铸铸接和榫式焊接工艺使用最多的特点。
韩茗展示了青铜器铸造模拟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探讨了青铜器铸造实验的具体流程及术语。该实验采用合范铸造法铸造一件带有双柱、圈足和鋬的容器,汇报从实验设计、制范材料、制作流程方面对铸造实验进行详细介绍,并与《天工开物》中对合范铸造法的记载进行比较。
颜非主要介绍“牛津体系”的概念与研究方法,及其在欧洲、中亚和中国等地区的具体应用,分析“铜流”核心理论,微量元素分组法、合金元素分析法、铅同位素比值分析法三种主要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数据可比性等问题,对“牛津体系”的作用和在中国青铜器研究中的局限性进行探讨。
丹羽崇史汇报了泉屋博物馆、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所藏中国古代陶范的研究成果。研究通过观察和XRF、X射线CT分析等方法,得出泉屋博物馆、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所藏商周、秦汉时期青铜容器陶范具有双层结构、内外层颗粒及孔隙情况不同的结论。
铃木舞及其团队利用显微镜观察、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考察日本蒙古民族博物馆收藏33件辽代金属马具的制作方式。研究参考辽代墓葬壁画及随葬马具,观察一套头络的具体形态、表面纹饰,根据器物厚度推测制作方式为铸造,由一件母模制作多件器物,包含铜、砷、锑、镍、金等元素。
赵雨桐关注泥芯包含铸造地土壤信息的特征,梳理泥芯溯源相关案例的研究逻辑,剖析不同溯源指标的应用原理,对其进行适用性作出考量,指出泥芯溯源在青铜器铸造地特征及流通机制研究方面的优势与局限。
孔德铭介绍了安阳地区商代晚期铸铜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历年的主动发掘和研究显示,青铜铸造是殷墟发现最多、规模最大的手工业,此时期青铜铸造的垄断化不断增强,层级管理明显,青铜专门铸造家族出现,青铜铸造与使用达到高峰,并出现逐步向外扩张的现象。
秦小凡介绍了汉代钱范的考古发现与类型特征,探讨其材质分类和铸造工艺的演变,对现有学术成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
卫扬波介绍了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水波纹”青铜复合剑制作工艺,研究表明青铜复合剑采用复杂的铸造工艺和装饰工艺,彰显了墓主人高等级贵族的身份。未来将利用无损技术,对基体元素进行获取,复原剑身纹饰,并对“水波纹”的制作工艺展开探析。
本次会议以海报形式发表的研究内容同样非常丰富,包括陈永成对清代吴大澂藏铸范的年代考订,陈国科团队对甘肃马家塬遗址金制品的调查研究,万俐等对陈璋壶的制作技术研究,张紫媛对三星堆表面开孔现象的考察,刘鸿亮对晚清克虏伯大炮的研究,钱润玲等对贴纸文物冷喷涂防护层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丹羽崇史对二里头时代至秦汉时代“复合生产”变迁的考察,以及王汉卿对“苏州片”刻版术的复原等。
报告结束后,闭幕式由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秘书长、中国铸造协会总工程师袁亚娟主持,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刘煜研究员对会议进行总结,方勤院长、张立波会长分别致闭幕辞。15日午后至16日,与会学者在大会的组织下共同参观湖北考古博物馆及湖北省博物馆。
图6 与会学者参观湖北考古博物馆
本次会议所展示的研究包含多个维度,体现出当前亚洲铸造技术史领域的前沿动向。学者们展现出对宏观学术问题的深刻把握和系统思考,将田野发现与科技分析紧密结合,显示出考古学与技术研究的有机结合。尤为可喜的是,会上青年学者和学生或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见,或对学术方法展开批判与反思;报告中也可见代际之间的传承与合作,资深学者与青年研究者交流互动,形成了良性的学术生态。本次大会不仅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学术研究团体凝聚力量、面向未来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