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0
作者:山西日报
浏览量:224
从太行山下的小作坊到行业瞩目的创新标杆,山西金秋铸造的蜕变,始于一炉跨越三十余年的匠心之火。
秋冬之际,走进位于泽州县南村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的金秋铸造,这里没有传统铸造厂的嘈杂与粉尘,烧结车间里竖式冷却窑平稳运行,传送带匀速输送着成型铸件,中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勾勒出智能生产的脉络。作为一家年产值突破12亿元的专精特新企业,金秋铸造凭借三十余年未曾熄灭的熔炉之火,不仅见证了自身从乡村小作坊到行业领头者的华丽转身,更清晰展现了泽州铸造产业从“煤铁之乡”传统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的坚实步伐。

从“跟跑”到“领跑”重塑产业新优势
铸造对于泽州而言,是承载产业根基的传统优势领域,而南村镇则是这片领域的核心发力点。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村镇的铸造行业更是如雨后春笋一样快速发展起来。
1993年,金秋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军顿组建成立了金秋铸造的前身——“泽州县永久铸造厂”。然而,在大规模投入生产后,他们的手工浇铸这一“老手艺”却遭遇了市场寒冬。“当时,德国、日本的静压铸造技术垄断市场,我们的产品连本地招标都难入围。”时任泽州县永久铸造厂厂长尚洪亮的记忆里,90年代的车间总飘着焦虑的气息。
这份焦虑,却成为闫军顿带领团队突围的动力。他辗转十余省取经,筹集资金、钻研技术,确立了“跟跑—并跑—领跑”的创新路径后,不断改进产品加工工艺,逐步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为后续突破积累技术经验。并于2002年将企业更名为金秋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企业从“求生存”向“谋发展”的战略转型,开启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新阶段。
以2014年金秋铸造成功研制国内首条静压式球墨铸铁井盖专业生产线为例。在此之前,国内井盖生产领域几乎没有自动化生产线,而国外的高档自动化设备,主要聚焦汽车、工程机械零部件等精密产品,不仅前期采购与后期维护成本极高,若要改造用于井盖生产,还面临设备改动幅度大、调试周期长的难题。闫军顿说,在一次河北考察中,他发现当地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能通过精准控温和连续作业提升生产效率,他立即牵头组建技术专项团队全力投入研发。10个月后,他们成功实现1100*1100型生产线的稳定运行与顺利投产。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打破德国、日本长期垄断的技术壁垒,实现企业井盖年产量跃升至10万余吨。
2018年升级第二代生产线,实现30秒快速换模、24小时定制开发,成品合格率达99%。2023年投资1.5亿元建成的新一代竖式冷却窑技术投产运行,创新解决了窑内布料不均、换热不均等难题,实现烧结矿冷却系统零污染排放,更打破铸造高炉配套小烧结机不能发电的瓶颈。如今,金秋铸造手握40项专利,其中24项集中在铸铁管与井盖领域,闫军顿带领研发的离心铸管自动化设施等3项技术更填补国内空白。

从“耗能”到“标杆”实现绿色新转型
10月15日,金秋铸造环保中控室的屏幕前,一组动态数字格外引人注目:每吨铁液能节省550度电,换算成年节约量,相当于减少1.78万吨标准煤消耗。这组实打实的环保数据,不仅扭转了大众对铸造行业“高污染、高耗能”的刻板认知,更直观印证了企业在绿色转型进程中的坚定态度与突出成果。
这份亮眼成绩并非偶然。早在2015年,在许多同行仍在观望环保政策走向时,金秋铸造主动推进企业转型,不仅顺利拿下产品碳足迹认证,还成为晋城首批环保A级评级企业。此后多年,在全市9家环保A级铸造企业中,该企业的各项减排数据始终保持领先,稳稳扛起了当地铸造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大旗。
这份领先地位的背后,是企业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与硬核突破。多年来,金秋铸造先后拿下1项发明专利与11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由闫军顿带领团队主导编制的《球墨铸铁井盖箅子及附件》行业标准,已于2017年2月正式落地实施。该标准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标准空白。总工程师尚利刚研发的《利用高炉废气进行铸管烤漆》项目,不仅斩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还获评省总工会“五小”竞赛优秀项目二等奖,这项技术每年就能为企业节省约500万元成本。
这些专利技术并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深度融入生产各环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环保与效益双赢成果。闫军顿介绍,企业采用的短流程工艺,让铁水直接“直达”铸件生产环节,彻底省去了传统工艺中多个能耗较高的中间环节,大幅降低了能源损耗;全封闭环保设施的投入使用,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回收率提升至99.8%;生产废水经过专业处理后,实现了循环利用,真正做到了“污水零排放”。而竖式冷却窑的应用,在其配套的余热回收发电系统在全负荷运行时,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约2000余万元,实现了“减排”与“增收”的双赢,让绿色发展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我们的球墨井盖出口德国时,客户对碳足迹报告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产品参数。”山西金秋铸造有限公司铸管厂厂长李军胜告诉记者,凭借过硬的绿色优势,金秋铸造的产品远销美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及中东等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铸造”绿色名片的积极践行者。

从“突围”到“共兴”彰显企业新担当
向上游与本地短流程铸造企业紧密对接,向下游联动精密加工厂商协同合作。金秋铸造以此为纽带,搭建起一条覆盖“生铁冶炼—加工制造—成品输出”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其打造的冶铸一体化产业集群,已在南村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内形成强大集聚效应,成为吸引上下游资源的核心“磁场”。
作为南村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的“链主”企业,金秋铸造持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积极与晋城铸造产业联盟深度合作共建技术攻关平台,牵头串联起园区“原辅材料—市政铸管件—精密铸件—装备制造—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布局,与入驻的52家企业形成紧密的协作生态。将自主研发的竖式冷却窑等核心绿色技术经验向产业链上下游共享,助力区域铸造企业突破环保与效率瓶颈。
这种技术共享与协同攻关,正加速转化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金秋铸造其自主研发的烧结矿竖冷窑废气余热发电及零排放绿色技术已通过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向3家同行企业输出改造方案,助力区域及钢铁行业烧结工艺环保升级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依托园区省级铸造检测检验中心等,金秋铸造将自身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与质量管控经验纳入园区协同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成品合格率平均提升8个百分点。2023年,南村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实现产值29.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金秋铸造带动的配套产业贡献占比超三成,成为泽州铸造专业镇从“企业集聚”到“生态共兴”的关键支撑。
“下一步要在铸管及管件领域深耕,让产品代表中国铸造水平走向世界。”站在新落成的智能化车间前,闫军顿的话语里透着自信。三十年炉火不熄,这家从乡村作坊成长起来的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笔、绿色发展为墨、产业担当为纸,书写着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答卷。